哈尔滨新一轮疫情,没想到让一个女孩爆火,还是以“社死”的方式,她是此轮疫情的首位确诊病例。
据福建莆田市委政法委微信公号9月22日通报,近日,莆田市两名泄露初筛阳性人员和密接者个人信息的医疗业相关工作人员,被处以500元的行政处罚。
莆田的这两位医疗业相关工作人员,是私自将相关信息转发至个人家族群,导致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地址及近期行程等隐私信息在网上大量传播,一些受害者收到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而哈尔滨新一轮疫情的首位确诊病例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扰:全国性权威媒体通报她的流调报告时,居然连她家具体的门牌号也一并公布出来了,里面不仅有女孩的真实姓名、男朋友的具体身份信息;甚至精确到女孩每天去了哪里、分别和谁吃饭、每个人的具体姓名。
随后这位女孩遭网暴,竟被骂“毒王”。对于这样的事情,钱江晚报报道称,作为流行病的权威调查报告,流调报告自然是越详实,越准确越好。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尽快收治患者,隔离无症状感染者,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防止疫情扩散。轨迹越详尽,越能起到提醒作用,也有助于寻找密切接触者和提示有关人员自我观察。
之前的一些感染病例表明,病毒传染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可见,流调报告对时间和空间的定位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向流调人员提供真实可靠详实的信息也是公民的义务。
作为流行病的权威调查报告,流调报告自然是越详实,越准确越好。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尽快收治患者,隔离无症状感染者,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防止疫情扩散。轨迹越详尽,能起到提醒作用,也有助于寻找密切接触者和提示有关人员自我观察。
像真实姓名、身份证号、门牌号这种可以精确定位的个人信息一旦发布出来,必定会对当事人造成困扰。可别小看了网络暴力的伤害力,哈尔滨的这位确诊病例遭到网络谩骂,甚至被称为“哈尔滨毒王”,连她玩剧本杀的经历也成为情绪发泄的对象。
这就需要在科学性、实用性和个人的隐私权间取得平衡,既要让流调报告发布的信息发挥作用,又能保障个人权利。多起信息泄露事件表明,信息泄露可能出现在参加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甚至是一些参加防控的工作人员身上。哪些流调信息可以公开?哪些不能?患者隐私可能在哪些环节被泄露?传播、散布个人隐私的涉事各方需承担哪些责任?如何追责?都需要制定一套规范,并严格执行。
截至2021年9月23日24时,黑龙江省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本土确诊病例26例。